首页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语录 >

中秋最唯美的一首诗,句句惊艳,送给彼此牵挂而不能团聚的人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10 17:00:08    


如果这些都嫌慢,我们则只需要一个电话或者一个视频,几秒钟便可以连接到地球的另一端,就可以立刻与思念的亲人互诉相思之情。而视频中亲人们的音容笑貌也清晰可见。

但是尽管如此,每逢佳节来临,我们仍然会像古人一样,虽然隔着千条路万条路,隔着千重山万重水,我们仍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恨不得立刻与亲人团聚。

但是,因为工作的原因或者其他客观原因而得不到团聚的日子,我们只能是电话诉衷肠,而古人则不能。他们在思乡或者思念亲人故友的时候,只能登高望远,仰天长啸,望月吟诗,以传达他们心中难以抑制的思念之情。

因为他们相信,月亮能够把他们的思念带给故乡的亲朋故友,亲朋故友也可以把思念带回来给他们。于是便有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样的经典诗句。

然而,月亮再美,都没有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美满,所以杜甫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权德舆也说:“凉风遥夜清秋半,一望金波照粉田。”白居易则直接发出了邀请:“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

然而,在这众多描写中秋月亮的诗歌中,有一位名气不是很响的诗人却写下了一首最绝妙的诗,还被人们称其为唐诗中最唯美的一首中秋诗。这首诗就是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王建这首被称为唐诗中最唯美的一首写月诗: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赏析: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在群星闪烁的唐代诗坛,与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孟浩然、李商隐、杜牧等众多超级明星诗人相比,王建诗歌的影响力实在是算不上什么。

然而,在写中秋月亮的各种诗词中,王建却凭借他的这首《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在大唐诗坛上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时至今日,王建的这首诗仍然被选入了小学的语文课本,成为亿万小学生必须学习的诗词。

王建作此诗时,正值中秋之日。这一日晚上,王建正与好友抚琴论道,纵享高山流水曲,畅谈天下最得意的知音。这一点可以从他原诗的题注中可以得到证实,他的原诗题注即为:“时会琴客”。

然而,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在聚会间,诗人突然想到了远方的朋友“杜郎中”,一时忆及往日情谊,难以抑制心中的情感,思念不止,诗人便写下此诗,以表达对旧友的思念。

这首诗中的杜郎中即是诗的私密好友杜元颖。“郎中”是唐朝时期的一种官名,相当于皇帝身边侍从官一类的官职。而诗人之所以为杜郎中写下这首名传千古的不朽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并寄给了他,想必他二人的关系一定是非同寻常。

我们今天重读此诗,仍然觉得这首诗的意境绝美,饱含思念,情真意切,委婉动人。难怪在唐朝那么多经典的中秋之咏的诗篇中,这一首诗会被人们称之为中秋写月最唯美的一首诗。那么这首诗到底美在何处呢?我们且来看看。

在这首《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首句的“中庭地白树栖鸦”描写的是在中秋之夜,月光普照环宇,使得夜空明如白昼。

但是诗人却没有从正面描写,而是通过“地白”一词来体现。而“地白”则表明月光洒在地面上,地面反光而显得亮堂堂的,如同白天一样。可见,月光皎洁实在是惹人怜爱。

除此之外,在这一句中诗人还用“树栖鸦”三个字来作侧面反衬。我们都知道,乌鸦是黑色的,平常在夜晚很少有人能够看得到,在密密层层的树叶间更是不容易发现。但是此时的月光却让乌鸦的身影在树叶间也无可遁形,可见月光之明朗。

但是,诗人在此句却没有提到月光二字,甚至连月亮都不曾提到,只是诗人通过“地白”和“树栖鸦”五个字却让人想像出月光的皎洁程度,如明镜一般,让人读来如同见到了那一晚的月光,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因此,仅仅是第一句,便描绘出一种月光普照,静谧安宁的感觉,使人生出一种难以言表的美感。

到了诗的第二句,诗人以“冷露无声湿桂花”一句加强了对月光的美的描写,而这种写法让人更加的觉得此夜的月光美不可言。

想想此时,月光如水,静静地流淌于片片桂叶之间,微风一起,桂香随风四溢,让人沉醉其中。再加此时秋露微降,湿润了摇曳的桂叶,湿润了静静的桂花,岁月无声,使人凭空生出了无限的诗意。

从中华文化上来说,“冷露无声湿桂花”这一句又让人情不自禁的想到了天上的月宫,因为在我国的神话传说中,月宫之中也有桂树。

所以诗人或许由眼前的桂花想到了月宫中的桂花。而在此时,诗人可能还抬头望月,企图把千里相思通过头上的明月寄给远方的杜郎中。

其中的“无声”二字不但体现了中秋之夜的静谧,同时也令人联想到寂静无云的万里长空挂着一轮如飞天镜一般的月亮,里面桂树繁花,秋露轻盈,吴刚捧酒,玉兔奔月,嫦娥掩面,碧海青天,夜夜问心,令人想象无边。

经过前两句绝妙的写景铺陈之后,诗人在第三句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中直接转入了抒情。说今夜的月亮澄澈如水,夤夜通明,世人都应该在观天赏月,思念远方的亲朋故旧,对着此夜的月亮倾诉着思念之情,并遥祝福亲朋好友“万事如意,身心健康!”

诗人在这第三句中,并没直接叙述自己对杜郎中的思念,更没有提到自己是如何如何的想起杜郎中,而是通过“人尽望”三个字,将茫茫人海中的“小我”,融入了千万人中的“大我”,将一个人的相思,说成大家应该都在相思。

换句话来说就是:“天下人都在在想念自己的亲朋故旧,我是天下人当中的一员,我如何会不思念我心中的所念之人呢?”

这一句通过揣测他人的方式,推己及人,别出心裁。通过自己对远方好友的思念,想到天下人应该也和自己一样,在月光的照射下生出对亲人好友的无限相思之情。而在描述的时候,诗人却说“今夜月明人尽望”,真可谓是匠心独运。

最后一句,诗人说“不知秋思落谁家”,这其实是诗人掩盖自己内心想法的一种表达方式。你想,在外漂泊的天下游子,有谁不想念远离自己的亲朋好友呢?

但是,诗人通过这样的表达方式,把抽象的思维变成了一种具体的东西,使人觉得秋思还可以飘飞的桂花一样,落在发出思念之人的家。表现了正在思念的人对远方的思念难以断绝,也极为浓烈。

而诗人之所以这么写的原因,是为了达到曲径通幽的目的,避免直白。说明了人人都在相思,而要说最相思的那一个人,可能没有人比得上我。但是诗人却反过来发问:“不知相思落谁家”。从而做到了“近而不浮,远而不尽”。显现了无尽的意味,凸显了无尽的诗意,给人一种蕴藉深沉之美。

一诗读罢,我们仿佛看到了万物寂静的秋夜之中,如水的月光泻在千家万家门前,天地之间一片空明,桂花散发的清香随风阵阵。此时,诗人正在庭院之中,弹一曲悠扬的琴音,飘进无数相思的人的耳朵,让人欲醉其中。


从整体上来说,王建此诗着墨不多,但他在此诗中所描绘出的种种瑰丽清幽的意象,所构造的静谧安宁的一幅幅画面,读了让人如临其境,如观其内心,真所谓意境绝妙,句句惊艳。

如今,一千多年过去了,王建此诗仍然唯美无比,在高手林立的唐代诗坛,王建此诗称得上是中秋诗中的绝品,堪称一流之作,无人可及。以至于一千多年过去了,还被选入小学课本,而学习此诗的小学生们,却被要求人人要会背诵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