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译文: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王昌龄 ,字少伯,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此诗写出了戍边将士勇往直前夺取胜利的英雄气概。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唐·贯休《献钱尚父》
译文:满堂的花香熏醉了无数宾客,一把利剑横扫两浙十四州。
贯休,俗姓姜,字德隐,今浙江省兰溪市人,唐末五代时期高僧,在诗画方面造诣很深。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陈毅《梅岭三章》
译文:这次我要到阴间去召集已经牺牲的战友,带领十万英灵击败反动派。
陈毅在梅岭被国民党四十六师围困时写下的三首诗。陈毅虽然处在危难之际,但献身革命的决心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却矢志不移。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宋·岳飞《满江红·写怀》
译文:我满怀壮志,打仗饿了就吃敌人的肉,谈笑渴了就喝敌人的鲜血。
岳飞的大名让所有金人胆寒。而这首《满江红》,一般人们较为熟悉的是前几句,但后面两句,以敌人的肉充饥,用敌人的血来止渴,才是真正的杀意浓浓。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唐·李白《侠客行》
译文:十步之内,稳杀一人,千里关隘,不可留行。
李白不仅是一个豪放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潇洒的剑客。这首《侠客行》,所描写的就是一个武林高手,手持利剑行侠仗义,十步一杀,让人不寒而栗。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唐·黄巢《不第后赋菊》
译文: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
黄巢,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人,唐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领袖。黄巢多次参加科举落榜,在最后一次科举失利之后,黄巢彻底失去了信心,最后写出了一首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恨。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唐·李贺《雁门太守行》
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城墙仿佛将要坍塌;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李贺的这首《雁门太守行》,先描写了来犯之敌的强大,又描绘了自己一方的准备,铠甲金光闪闪,仿佛迫不及待的要与敌人交战。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
译文: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这既是微带醉意的话,又是带有沉痛、却能放达的生命体验的话。你看古来征战有几人生还呢?既然生命是从战场上拣回来的,就不妨看得开一点,活得潇洒一点,让它在美酒、奇杯和胡乐中,实现自己悲壮的辉煌好了。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明·朱元璋《不惹庵示僧》
译文:杀尽江南数百万士兵,腰间佩带的宝剑还充满血腥。
朱元璋从一个草根农民,一跃成为天下之帝,可见其才能有多厉害!他作的这首《不惹庵示僧》,虽然文学水平一般,但杀气却十分浓烈。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唐·曹松《己亥岁二首》
译文:请你别再提什么封侯的事情了,一将功成要牺牲多少士卒生命!
安史之乱后,战争先在河北,后来蔓延入中原。让读者通过一幅“战图”,想象到兵荒马乱、铁和血的现实。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唐·高适《燕歌行》
译文: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这句诗弥漫着杀意与寒意,军营、边塞、军队等形象跃然纸上,具有别样的悲壮气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唐·王维《老将行》
译文:身经百战驰骋疆场三千里,曾以一剑抵当了百万雄师。
王维一生东征西战,功勋卓著,结果却落得个“无功”被弃、不得不以躬耕叫卖为业的可悲下场。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唐·贾岛《述剑》
译文:十年辛苦劳作,磨出一把利剑,剑刃寒光闪烁,只是未试锋芒。
诗人以剑客的口吻,着力刻画“剑”和“剑客”的形象,托物言志,抒写自己兴利除弊的政治负。
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宋·辛弃疾《破阵子》
译文: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辛弃疾是一个伟大的词人,但历史上,辛弃疾还是一位善于用兵嫉恶如仇的将军。这首《破阵子》激情澎湃,战马和士兵都等不及了,要立刻和敌人进行殊死搏斗。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译文: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
历史上的苏轼基本没怎么带过兵,但这首诗却写的英雄气概十足。从打猎、到去射杀西夏军队,写的大气磅礴气吞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