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满族人最具代表性的服装就是袍、衫,刚开始并没有旗袍的说法,是非旗人将这种旗人(满人和其他民族在旗的人)传统服装称为旗袍,后来由于这种说法的传播广泛,旗人也自称这种袍、衫为旗袍。
旗袍的出现是为方便草原民族的游牧生活,最初样式也比较简单,一般是圆领、大襟、窄袖、带有扣袢,与中原传统的宽袍大袖式的服装有很大的区别,便于骑射。

最初的清朝的旗袍
女性旗袍也和其他旗袍一样,款式不断变化。

晚清汉族女子服饰

晚清旗女
进入民国后,因为思想解放,加上受到西式服装的影响,除了南方少数民族以及和少数民族杂居的部分汉族民系外,袄裙、裙褂原本繁琐的镶滚迅速被淘汰,走向简约化。

1910年代照片

19世纪20年代“倒大袖”袄裙

1925年宋庆龄老照片,基本也是倒大袖。
上个世纪20年代袄裙流行的同时,还十分流行一种长马甲,套穿在短袄外面。到后来因为穿脱麻烦、到夏季又厚重炎热,所以干脆马甲与短袄合二为一,成为了有接袖设计的“假两件”,于是旗袍的最初形式就诞生了。

民国时代月份牌

王汉伦(左)与胡蝶(右)都穿旗袍马甲合影
风行于二十世纪20年代的旗袍,是由中国传统袍服在民国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来束胸裹臂的旧貌,让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所以民国旗袍风行的原因,也有众多学者和当时的媒介认为,民国初女子为寻求思想的独立和女权的解放,效仿男穿子长袍是一个重要原因。

秋瑾穿男式长袍老照片
后来旗袍几乎成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民间妇女、学生、工人、达官显贵的太太,无不穿着,旗袍甚至成了交际场合和外交活动的礼服;后来旗袍还传至国外,为他国女子效仿穿着。
让我们看看民国时期的旗袍风吧:








